人文 | 明德博学,行方智圆 --河北医科大学医学人文素养教育
图片/百度图片
河北医科大学自1894年创办以来,从为培养北洋水师医官而建校(北洋医学堂),到倡导“医疗平民化”,呼吁医疗惠及更多普通群众,从师生组织抗日救护队,奔赴前线,救护伤员,在敌后根据地培养大量医疗卫生人员,到积极参加抗美援朝卫生救护,从20世纪50年代实施“城乡交替,分科轮回”医学教育改革,到2016年成立乡村医师学院,致力于服务基层医疗卫生,125年来,家国情怀、服务社会的理念,始终贯穿着学校的办学历史。
学校秉承“崇德、敬业、严谨、创新”的优良传统,践行“明德博学 行方智圆”的校训精神和“学生为本 教师为先”的办学理念,通过宣传教育、示范引领、实践养成等方式,大力开展医学人文教育,传承“家国情怀、追求真知、脚踏实地、自强不息”的医大精神,着力培养具有精湛医术和人文精神的合格医药卫生人才。
完善的医学人文课程体系
开设了《医学伦理学》《医学心理学》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》《护理伦理学》《护理心理学》《人际沟通及护理管理》《护士礼仪与美学》等人文科学类课程和《卫生法规概论》《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》《中国医学史》《预防艾滋病知识讲座》等社会科学类课程。
原创校史话剧《殷殷赤子情》演出场景
构建了涵盖理论类课程、赏析类课程、实践类课程等三种课程类别的人文社科课程体系,涉及历史文化、文学艺术、信息技术、语言规范、健身体育、饮食营养、中医中药、军事理论等多个领域。
改革了教学形式和内容。学校把反映我校老前辈、开国少将、著名医学教育专家殷希彭教授心系祖国、投身革命的感人事迹,由大学生自编自导自演的原创校史话剧《殷殷赤子心》纳入必修课教学体系,举办系列演出,覆盖全体班级,受到学生欢迎。同时,还把西柏坡纪念馆《新中国从这里走来》舞台剧纳入必修课教学体系。
舞台剧《新中国从这里起来》演出场景
形成了优秀的师资队伍。与兄弟院校签订教师互聘协议书,实施优质师资共享,为医学人文教育注入了新活力。
健全的医学人文育人机制
“三个老师”制度助力全员育人。在原有专职辅导员的基础上,为每个班级配备由校领导等管理干部担任的“名誉班主任”和由专业教师、临床医师担任的“兼职学业导师”,从人文熏陶、思想引领、学业成长等方面帮助学生,形成育人合力。
“学生为本”理念助推全程育人。从迎新季到毕业季,学校实施多项暖心服务举措,增强了学生的身份归属感和文化认同感。迎新时,校领导、留学归国学者直接接待新生,回答家长咨询;在毕业季,每年举办数场毕业典礼,坚持为每一名同学拨苏正冠、颁发学位证书;为每一名毕业生发放一份纪念品、一张免费就餐卡;为外地实习贫困生发放回校参加典礼的高铁往返费用;老师们用私家车提供送站服务。此外,建立学生事务服务中心,开设面向学生免费开放的健身中心,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帮扶、“大家访”、就业等工作,做到了全面促进学生成长……
丰富的医学人文主题活动
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医学人文主题活动:
吴以岭院士做客“院士回母校”活动
剑桥大学终身教授杜明清做“追寻成功校友的足迹”报告
“院士回母校”系列报告会;
“追寻成功校友的足迹”系列报告会;
“医大人文讲坛”系列报告会;
“大医讲堂”系列报告会;
“感受身边的榜样”巡回报告会;
“感恩实验动物 培育医学人文精神”主题活动;
“法制宣传月”系列活动;
“高雅艺术进校园”系列演出;
“阳光校园”心理文化节;
“穿越时空的伟大”医大师生抗战纪念展;
“口述校史”采集活动;
“校史文化月”系列活动;
大学生读书节;
科技文化艺术节;
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……
人文气息浓郁的医学文化场馆
校史馆:“实体馆”与“虚拟馆”相结合,挖掘校史资源,优化布展格局,加强软硬件建设,同时建设了网上校史馆,生动展现了学校百余年的历史变迁和时代风貌。
校史馆
人体科学馆:充分发挥人体科学馆的育人作用,传播科学知识,培养人文精神。馆内至今陈列着我校老前辈、省卫生厅原厅长、省内有记载的首位遗体捐献者段慧轩教授的遗体标本,这种无私奉献医学事业的至诚精神感动了无数师生……
人体科学馆
图文 / 河北医科大学
特别声明: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,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。
—完—